鳳林客家文物館
  
長年累月的炊煙,燻得農家的廚房樑屋簷一片漆黑,這便是傳統農家廚房的寫照。


廚房一角用土磚盤疊成長方型的灶,灶上留大、中、小三個圓孔,小孔供鑲煙囪之用,中孔放置小鍋,做為炒菜或煮飯之用,大孔放置大鍋,供燒洗澡水或煮豬菜之用。,


一般人家灶,材質為火製,較有錢的農家才用磚造的灶。
  
台灣客家居室分做主屋和附屋,外形和傳統閩南式建築類同,廳下是最重要的建築,房屋高度居於全部家屋之冠,設置有袓先的牌位,最初不放其他神明,惟隨著文化不斷的交流,神案亦放置各式神明的令旗或神符,也是舉辦婚喪喜慶的主要空間,其他護壟或廂房則作為居室,內與擺設,呈現客家人傳統簡樸風格,置有倉庫,眠床(床鋪)、衣櫥、米缸、醬菜或生財用具,甚至鵝或雞等家禽孵蛋的巢亦置於屋內,俾適時予以照顧,可見客家人注重生命,與討生活的不易,白天休息,晚上全家人分享喜悅,討論問題、讀書的地方。
  
簑衣是早期農民使用的雨衣,是農村每戶人家必備的用具,在民國四十年代的台灣農村裡常看得見。


在台灣傳統的農村中,每逢下雨天,田野上總看得見農民頭上帶斗笠身披簑衣扶著犁,前由水牛緩步拉著犁田景象,總令人難忘時代的變遷,伴著農夫們一起流汗,為農民阻擋風雨的簑衣,已被塑膠雨衣取代而走進了歷史。
 
經濟產業方面,相互學習與合作的例子更多,鶴岡的荼園和文旦,是客家人和阿美族人共同經營的成果;鳳林山興的客家人,學習阿美族人用山田燒墾的方式整理田地;阿美族人在秀姑巒溪,學漢人放蝦籠;漢人在豐坪溪裡,用布農族人傳統的巴達巴拉伊係幹(batabalaishgain,魚簍之意)捕魚;採荼的客家婦女在舞鶴台地上,背著菅蓁編的遮陽版,就似阿美族人的瓜拉亥(gwalahai)。 
   
花東地區在民間信仰,因為不同族群的包容與互動,地方廟宇通常由河洛、客家、原住民合力捐建,惟各有自己信奉的主神,成就東部地區的信仰特色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n3341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